首先無人便利店(超市)的成本投入較高,其利用技術性解決了“信用”的問題。相比于無人貨架,“降本增效”成為了首要目標。

無人便利店雖具備完備的供應鏈體系,在后端也需要人去運作,補貨、鋪貨、運營等。只是去掉了前端店鋪運營人員,并未完全做到“降本增效”,而在前端,數(shù)字化、智能化進程趕不上零售實際問題變化的速度,譬如RFID標簽識別問題、技術投入成本問題,用戶體驗實際操作問題。這些問題的出現(xiàn),加之急于盈利的零售商,最終導致進展緩慢。
在這方面,就連亞馬遜這樣的零售巨頭都躲不過,亞馬遜剛剛涉足無人零售時,在其體驗店內(nèi),試圖通過人像識別與商品識別技術,加上移動終端賬戶結算系統(tǒng),建立一個無人零售生態(tài),但在技術層面,也出現(xiàn)了很多問題,譬如顧客數(shù)量超過20人、商品移動速度過快、顧客將商品調(diào)換位置導致識別錯誤等問題推遲近一年重新上線。
重新上線之后的Amazon Go 將以往的問題通過技術性解決,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前端“無人超市”但項目未全面普及,或者國內(nèi)并未有效仿者的成功案例,可能是由于其并沒有完全做到“無人”在供應鏈端,依然需要有人進行一些列工作?;蛟S未來在供應鏈端也不需要人力了,才會是真正的無人零售吧。